城市长大就是城市化?

扫描到手机 石家庄资讯 来源:瞭望东方周刊 发布日期:2012-08-28 08:44 字号:T|T

摘要: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曾认为:“城市化大跃进”已超出城市化正常轨道,出现了盲目追求大规模以及严重浪费土地等令人不安的一些趋向。

按照官方标准,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%。国际历史表明,城市化率达到50%会进入加速过程,60%至70%进入减速阶段。

从数据看,自从1978年那场伟大变革开始,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令人炫目的成就。1978年,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徘徊于8.5%上下。2012年,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《2012年社会蓝皮书》,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数千年来首次超过农业人口,达到总人口50%以上。

正如上述不同的衡量标准一样,历经30多年发展之后,如何评价今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呢?

“城市化大跃进”?

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曾认为:“城市化大跃进”已超出城市化正常轨道,出现了盲目追求大规模以及严重浪费土地等令人不安的一些趋向。

近年来,尽管国务院三令五申控制开发区和城市土地占用,但城市“大”规划和建成区蔓延式大扩张的现象还在继续。

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认为,这带来的最大危害是社会不公。“大量土地是来自附近农村,在征用过程中,地方政府以低价从农民手里获得土地,转手以几倍甚至上百倍的价格卖出,即所谓的土地财政。”

已经被城市化的土地又是如何被利用的呢?吴必虎介绍:“不少城市在建第二座城市,以工业开发区、高科技开发区、工业园区等形式出现,这些开发区60%以上是不成功的,出现大量圈地抛荒现象。新区房子卖不掉,工厂垮台。”

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城,曾引起极大关注,由于工业区没有工业,住宅区人烟稀少,被外界称作“鬼城”,被舆论称为中国各地新城中最为极端的缩影。

复旦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陆铭说,这反映了用地指标超过实际用地需求。人们试图给内地城市更多用地指标,提供更多经济发展的空间,却忽略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。

陆铭团队的研究成果显示,与发达国家、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,中国虽然劳动力丰富,但经济发展创造就业的能力相对偏低。目前的用地政策在鼓励偏资本的产业,影响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。“内地土地利用效率低,导致城市面积扩张,实际上没有招来那么多厂,创造不了预期的就业,农业人口变成非农业人口速度就慢了。”陆铭说。

在急速的城市土地扩张中,最令陆铭担忧的是,哪里地便宜企业去往哪里,不少企业搬离东部,造成一种产业转移的假象。企业的生产和运输成本上升,尤其对于外贸企业而言,远离港口成本倍增,不利于中国产品与东南亚国家竞争。

城市化快了还是慢了

“正常的城市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,但过快的城市化弊大于利,我们应当认真考虑城市化速度了。”吴必虎说,为谋求高速发展,近年在一些党政部门甚至兴起一股“5+2、白加黑”的作风。“强调短期内必须把路修好、设施建好。跟老百姓商量来商量去,土地开发不成,因此催生强拆现象。很多城市没规划好就仓促上马,有的边规划边建设,更有城市建设后补规划。”吴必虎说,“为什么城市下水道没人投资,为什么一些地方农民子弟学校被拆掉?土地开发出GDP,而服务业、农业、基础设施、民政福利投资等对GDP快速增长很难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,所以地方政府不太愿投这个钱。”

吴必虎认为,一些地方政府单纯理解经济建设就是GDP增长。

不过陆铭认为,中国城市化的速度还是太慢了。目前城市化的进程应与工业化的进程相配套,中国二、三产业占GDP总量90%,官方公布的50%的城镇人口在从事占GDP10%的第一产业,一个直接后果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。

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,中国就有不少学者开始倡导小城镇建设,认为发展中小城镇可以避免大城市存在的问题。一直以来,鼓励小城镇发展也是中国一项重要政策。包括目前的户籍制度改革重点也是中小城市,大城市限制仍旧比较严格。“这种提法未必是正确的。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城市发展的好处,大城市有更大的创造就业,增加收入,提升劳动生产率的作用。大城市人口密度高,有节约能源、占地的好处。大城市出现拥挤、污染、犯罪率高的问题,放在全世界看,并不一定与城市规模正相关。这些问题,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加以改进,而不能通过限制城市的发展来逃避这些现象。”陆铭说。

陆铭认为,长期以来,我国的户籍制度制约着人口城市化的进程。经济发展,产业的成长没有充分吸纳农民进城。从这个角度看,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实际上是慢的。

城市化仍是未来发展动力

按照官方标准,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%。国际历史表明,城市化率达到50%会进入加速过程,60%至70%进入减速阶段。“随着政策对人口自由流动限制的放宽,城市化的速度还会加快。”陆铭说。

吴必虎认为,中国各地城市化水平不尽相同:西部处于初步阶段,中部进入快速发展期,而像北京这样的东部大城市已进入了后工业化的时代,城市化基本完成。“东部城市大框架已经拉好,城市服务和管理还跟不上。政府应从市民生活质量上考虑,比如下水道、城市交通的建设等等。具体项目和规划,需要长远的考虑,不能这一届政府做得小模小样的,下一届再重新修。欧洲的下水道一百多年历史还在使用,而我们不断地在修。”吴必虎说。

与大多数学者一样,陆铭和吴必虎都认为,中国的城市化是支持未来中国发展的主要动力。

这种观点认为,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投资,而拉动消费,很少有人意识到大城市的发展创造着多大的消费潜能。

根据陆铭的研究,在收入、工作等相似的情况下,没有城市户口的人比拥有城镇户籍的人消费低30%。大量城镇常住人口的农转非,意味着巨大的消费空间。“不管从提高劳动生产率,促进产业结构调整,帮助中国经济摆脱,城市化无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大引擎。”陆铭说。

吴必虎认为,未来城市化主要靠服务业,现代服务业包含创业产业、旅游业、金融服务业等等,未来城市化,很多人不需要从事体力活动。大家希望在有限资源和能源供给下,都能在城市中生活好。

欧美以往曾走过大量消耗煤、石油等能源,大量占用土地的方式。“这种模式在中国行不通,中国人口太多,必须另辟新径,如何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城市化,中国人似乎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。”吴必虎表示。

责任编辑:薛腾飞 关键字:城市化城市扩张
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:
  • 支持 支持 0票
  • 努力 努力 0票
  • 雷人 雷人 0票
  • 无聊 无聊 0票
  • 难过 难过 0票
  • 愤怒 愤怒 0票

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, 点击查看>>

发表评论 用户名:置家网友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
已有 0 条评论, 点击查看>>